论坛   泸州俯瞰   杨升庵《廿一史弹词》版本源流考略
返回列表
查看: 8453|回复: 17

[泸州规划] 杨升庵《廿一史弹词》版本源流考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8 23: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泸州
本帖最后由 赵永康 于 2011-12-18 23:53 编辑




杨升庵《廿一史弹词》
版本源流考略

      杨慎《廿一史弹词》,本名《历代史略词话》,其书铺陈历代兴亡之迹,自洪荒迄于元世,概为十段,独具史法。前人称其剪裁之妙,修短繁简,皆有尺寸寓乎其间,可谓匠意经营。衍述通史,便于讽诵。屡经传刻,流行不衰。
      是书初刻于何时不明,最早著录者,乃明人赵用贤。其《赵定宇书目》,著录“《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原其所以为“词话”,盖其成书自创体裁,采宋元市井演史之文,杂调笑转踏之歌,叙事则白话与词文互陈,乐章则引词与尾曲俱备。用贤子赵琦美传承父书,著录“《历朝史说》”于其《脉望馆藏书目》,盖以其词文十段,皆题作“说某朝”,故易名“史说”。
     后世改订增删,自就其便,各以弦、鼓作场,於是因乐系而分演,南弹北鼓,并为大宗,家弦户诵。

明版探源

       赵氏父子所藏,今已无存。传世明刻,今犹可见万历、天启、崇祯三本。
        万历本《陈眉公正廿一史弹词》。刊行人张复吾。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国家图书馆有孤本藏存。
      “正”,谓是本业经陈眉公订正。书前,有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陈眉公(继儒)《杨升庵先生廿一史弹词叙》,[1]全文如下:
        “予得之蜀人士,传先生少时善琵琶,每自为新声度之。及第后,犹于暑月夜,绾两角髻,着单纱半臂,背负琵琶,共二三骚人,携尊酒,席地坐西长安街上,酒酣和唱,撮拨到晓。适李阁老早朝过之,听其声异常流,令人往讯,则云杨公子修撰也。李因下车,杨举卮饮李曰:“朝期尚早,愿为先生更弹。”弹罢而城火将熄,李先入朝,杨亦随着朝衣而行。朝退进阁,揖李先生,及其尊人,李笑谓先生曰:“公子韵度,自足千古,何必躬亲丝竹乃擅风华。”自是长安一片月,绝不闻先生琵琶声矣。
        后有《十段锦》出,可歌可骇,亦迦叶之定中起舞也。然亦不概见,故复吾张君为梓以传。”
      李阁老,谓李东阳,时与升庵先生尊人杨廷和并为内阁大学士。升庵少时,从李就学。故李得正言以警诫之。
      用是知:升庵少年即已度曲琵琶,构思作为此书,且有部分初稿。
       天启本《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版式、文字并与万历陈眉公所正本同。以其全书分为十段,故以“十段锦”名之。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有收藏,然皆为清初影刻。
      书前,有辛酉天启三年)古吴(今苏州市)宋翔凤(羽皇)《杨用修史略词话序》[2]明白指出此书作于滇南。其言曰:“世传用修滇南,常傅胡粉,支发为两角髻,行歌滇市中。[3]余窃疑之,谓贤达何放废如是?及得(维扬——今江苏省扬州市)董昭侯评刻用修《史略词话》,喟然叹曰:用修行吟自废,岂无意欤!夫世之删史者,不过节约其文与事,备劝戒、便观览而已。用修不然,先之以声歌,继之以序说,杂以里巷街谈,隐括参差,自然成韵,似正似谐,似俗似雅,似近似远,其间岂徒以自广已哉!盖痛古今之须臾,悲死生之倏忽。而横目之民,悠悠以难悟也。故为曼声以送之,使言者足以感,闻者足以思,殆怀屈子沉湘之志,而复能自脱于庄、列达生之旨,不失其正,而亦不伤其生者乎!夫用修以元辅子,擢制策首,其一时宠遇,岂不盛哉。及一朝遣,终老南裔,无望赐环。彼聪明才悟,殆有过人者矣,见夫苑枯华落,倏忽不恒,陵谷变迁,转眼无定,不以此一生死,齐物化,而徒怨叹感愤,以怼君父,而夭其生,则已愚矣。故托往事藏来者,短咏长歌,傀儡千古,披发行吟以自全,而不以为耻。
       崇祯本《重刻增定廿一史弹词》。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题“明成都杨慎用修编着,古禾(今浙江省嘉兴县)王起隆季延氏增订,秀水(今属浙江省)朱茂时葵石参阅。” 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在有藏本。国家图书馆著录为天启本;四川省图书馆著录为崇祯本。
      书存天启本宋翔凤序,又有崇祯庚辰(1640)王起隆、朱茂时二序。王序云:“此杨用修弹词,叶不过七十,言不满三万,而隐括铺扬历代废兴存亡,自洪荒迄万国,几万千百余年事。名曰弹词,洵可弹也……一弹使人叹,再弹使人忾,三弹当使人起舞悲歌,泣下沾襟,而不能自止,其声调之凄惋,固可使十七八女郎弹之;其音节之悲壮,亦可使铜琵琶铁绰板丈二将军弹之。用修真不愧为状元才子也。天骥行空,凡马能有追后尘者哉!”
王起隆,明末清初著名居士,与陈继儒(眉公)、钱谦益等当时名流大德往还。朱茂时,《明诗综》选编者朱彝尊伯父,累官贵阳知府。
      王于原著,大有增改。原其所由,则谓:升庵是书“间有疏漏,如周厉之迄宣王,中遗共和;汉安之迄汉顺,中遗北乡侯;汉平之迄王莽,中遗孺子婴;晋明之迄晋康,中遗成帝;刘曜之接刘聪,中遗刘灿;苻坚之承苻健,中遗苻生;蜀汉之阙刘璋,萧梁之遗萧詧。若此之类,俱出用修之纵笔疾书,霹然而来,不无脱落。政不妨奇特。并大忠大孝,可喜可谔事,十之二三缺失表章,终为遗憾。因细为增定,期于针锋不漏,血脉贯穿。”[4]经此一改,史学功能固自加强,而失升庵原著琵琶弹词之本意矣。
      升庵本意虽乖,而其作为蒙求读本之效力,则大大加强。以其融变俗语,音韵字节整齐,儿童读来,琅琅上口,字不满三万,而二十一史大要,尽在其间。遂成村塾之书,家弦户诵,是则又升庵始料不及者也。
      王文才先生云:此本“起隆卒后,书乃刊行。疑已在清初。”[5]万光治云:“王(起隆)本虽增订于崇祯时,而秀水朱茂时序刻之,已在王君捐馆之后,当顺、康间也。”[6]万光治祖述、发明文才先生学问,校勘编次万历本《历代史略词话》,收入其与文才先生共同主编之《杨升庵丛书》。万说,即文才先生说矣。今者,先生归道山,斯言所据维何?尚容续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长江滚滚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2-1 11: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临江仙只是词牌名,某人写过以临江仙为词牌的一首词就要建个临江仙楼?那虞美人楼呢?蝶恋花楼呢?西江月楼呢?浪淘沙楼呢?满江红楼呢?卜算子楼呢?采桑子楼呢?太多了太多了,要建的话,怎么也有几千个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3: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清代传刻



清代诸家传刻,或存万历旧本,或据崇祯本增改,中间又多注补。考镜源流,有二系统焉。其一、万历陈眉公(继儒)本系统。要籍有三:

李清正误本《廿一史弹词》二卷。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为:“《史略词话正误》二卷,广陵[7]李清、宫伟镠同撰,无刻书年月,约康熙间刊。”其书扉页题《念一史弹词原本》,然其刻本中缝,尚存《史略词话》本名。国家图书馆、四川、湖北省图书馆有藏本。

李清,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有《三垣笔记》为明末史事要录。宫伟镠,字紫阳,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官翰林检讨。

书前,李清自序[8]云:“予以甲辰早春,忽感重疾,呻吟半载,他书皆不能读,独取杨升庵《史略词话》,为陈方伯唯直所校定者,朗吟悲歌,聊自娱,还自伤己。念笥内尚贮闽本,命取而复观,则此本所删冗句,颇简洁可喜。然诸国兴废提纲,与词话中胪列事实,或承上或启下,亦有不应删而过删者。适★李一门人以古禾王君起隆新本见寄,少所正,多所益,亦佳本也。因偃卧,一榻,出此三本,日听两童子王逊、莫金对读,读已,乃呼儿慎执笔,代余复补数则。且汰繁易俗正舛,几费研筹。而余友官紫阳,又能出其同心卓见,匡我不逮。是本得此,其为完璧乎?”

此序所言王起隆、陈惟直及闽刻三本,除王本已如前述外,余二种皆不详,究不知为何本,尚容续考。

康熙四十一年(1702),其版有漶灭。同郡孙同邵曾为补刻,且跋于其后。

《历代史略词话览要》二卷。题“武进(今属江苏省)谢兰生厚庵校,永兴王锡龄肃欠篁刊。”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多有藏本。

书存宋翔凤《杨用修史略词话序》,用知其源流。词话十段,尽删首尾诗词,但留旧本正文,用名“览要”。王文才先生云:其书“文同旧本,而多异字。其故有三:一出刻手讹误,显然可见;二系传钞异字,无关文义;三偶有改易,不过数处而已。”永康后学,未获得见此书,不妄议。

书后,谢兰生有跋,[9]亦直言此书作于滇南。其《跋》全文如下:

右升庵先生《史略词话》。己丑冬,闻之友人倪德舆,转借于江氏友得观焉。坊间少流传,岂以其俗耶?恐雅人之未易晓矣!升庵被谪佯狂,行歌滇南街市,一部十九史轻轻说尽,藉以唤醒凡庸。夫人之愦愦于史多矣,孰知如此嬉笑怒骂,信口成论,将万古君臣事业若睹指掌哉!大抵感叹为多,语无揀择,又以明王图霸,转盼成空,英雄豪杰,总归乌有。如是而已。

王文才先生《杨慎学谱》曰:“桂馥《题写韵楼升庵像》云:‘伤心形迹寄边陲,闲教蛮婆唱鼓词。’称此编为鼓词,不是无因。”写韵楼,在滇南。滇南固边陲也;前代士夫呼其民为“蛮”。先生作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受组长李一氓先生委托,负责整理校勘杨升庵著作,历数十年而成《杨升庵丛书》、《杨慎学谱》、《杨慎诗选》诸书。字字谨严,垂范后学。其言可信。而郑州大学图书馆赵长海副研究馆员,则更在其《杨升庵〈廿一史弹词〉杂考》中,明白指出:“《廿一史弹词》为杨慎谪戍云南时所作,在杨慎生前,此书流传不广。推其原因,不外,文人事此,放废之作,故有“用修戍滇南,常傅胡粉,支发两角髻,行歌市中”的传说。”

牵强傅会,杨升庵深恶而痛绝之。读其《资县摩崖跋》[10],可知矣。彼妄言是书作于其乡以争名争利之徒,予鄙且羞之,固不屑与之较短长矣。

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朱墨套印本二卷。云南省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有藏本。

清·道咸间,芥子园刊朱墨套印。六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题“明西蜀杨用修纂,新都程仲秩注。” 扉页又题:“朱批旁注廿一史弹词”,扉阴有书牌,题“杨升庵先生原本”,并芥子园主人李遵三题识百二十字。

书前所冠天都吴之俊《历代史略十段锦旁注序》,[11]亦直言是书作于滇南。其文曰:“用修先生以石渠天禄之才,老于瘴雨蛮烟之地,生平纂述,指不胜屈,而出其余绪为是编。”

王文才先生言:是书“凡例五则,以释图例,於正统僭号,建元改元,地名人名,圈点佳句,各有所别。又有图表二:《历代帝王纪》,表列三代至宋元帝纪,乃《历代帝王国统之图》,皆淳安程仲秩所为。其注简要,有助初学,然注用活字钤印,至使传本彼此互异,更有注与正文互有不符处。” 所言极当。唯言程仲秩为淳安人,永康不能无辩。案明·钟惺《隐秀轩集·司城程公墓志铭》:“予未官南仪部之前数年,皆读书客隐于白门,在游与居之间。中间寓新安(今安徽歙县境)友人程仲秩秦淮别舍者凡一年许。”[12]则“淳安”当为“新安”之误。

其二、崇祯王起隆本系统。清初继崇祯本增改,最为流行。撮其要者有二:

海虞(今江苏省常熟市)孙德威畏侯《廿一史弹词辑注》十卷。清康熙四十年(1701)观丰斋刻本。又有习是堂刻本,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三十字,黑口,左右双边。文从崇祯王起隆本,稍有增订,而注稍详。

书前,有康熙四十年严虞悙序,谓:升庵“先生以文为戏,而孙子(德威)则以文立制,其趣不同,其功于史学则一也。”《群碧楼善本书目》卷五著录孙氏稿本,称“升庵此作,教儿童为便。” 迄至晚清,遂成村塾之书。

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张三异补注《廿一史弹词》十卷。题“成都杨用修编著,汉阳张三异禹木增定。”康熙四十九年(1710)视履堂刻本。其《凡例》言:“维杨董昭侯旧有刻本,桐川陈上仪、秀水王季延、朱葵石更加订正,重镌行世。”[13]前冠天启宋凤翔旧序。

文从崇祯王起隆本而更有增益。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有藏本。

书载张三异康熙甲寅(1674)年自序云:“秀水诸公什袭家笥,用光剞劂,庶不负作者苦心”,“爰命璜(张仲璜)儿一一详为注释,务使事实可稽,义蕴昭晰,历寒暑,数易稿而书始成。”又载康熙庚寅年(1710)张仲璜序云:“余于甲寅秋侍先大夫于武林,受命所注,今付诸剞劂。有谓箧藏三十七年。忽授之梓者”。[14]

张三异,字鲁如,号禹木,汉阳人。顺治己丑进士。历官南阳府丞、绍兴知府。雍正五年(1727),三异孙坦麟,以家刻本重梓于扬州,半叶十一行二十一字,单鱼尾,白口四周单边,题“成都杨用修编著,汉阳张三异禹木增定。男仲璜别麓注”,并署订正、参阅、同校诸家人名、字。是为树玉堂本。多家图书馆皆有收藏。是本流行最广,遍刻于南北。

又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汉阳张氏资善堂刻本,版式同前,乃雍正版重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3: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本帖最后由 赵永康 于 2011-12-18 23:54 编辑

清代传刻

清代诸家传刻,或存万历旧本,或据崇祯本增改,中间又多注补。考镜源流,有二系统焉。其一、万历陈眉公(继儒)本系统。要籍有三:
李清正误本《廿一史弹词》二卷。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为:“《史略词话正误》二卷,广陵[7]李清、宫伟镠同撰,无刻书年月,约康熙间刊。”其书扉页题《念一史弹词原本》,然其刻本中缝,尚存《史略词话》本名。国家图书馆、四川、湖北省图书馆有藏本。
李清,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有《三垣笔记》为明末史事要录。宫伟镠,字紫阳,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官翰林检讨。
书前,李清自序[8]云:“予以甲辰早春,忽感重疾,呻吟半载,他书皆不能读,独取杨升庵《史略词话》,为陈方伯唯直所校定者,朗吟悲歌,聊自娱,还自伤己。念笥内尚贮闽本,命取而复观,则此本所删冗句,颇简洁可喜。然诸国兴废提纲,与词话中胪列事实,或承上或启下,亦有不应删而过删者。适★李一门人以古禾王君起隆新本见寄,少所正,多所益,亦佳本也。因偃卧,一榻,出此三本,日听两童子王逊、莫金对读,读已,乃呼儿慎执笔,代余复补数则。且汰繁易俗正舛,几费研筹。而余友官紫阳,又能出其同心卓见,匡我不逮。是本得此,其为完璧乎?”
此序所言王起隆、陈惟直及闽刻三本,除王本已如前述外,余二种皆不详,究不知为何本,尚容续考。
康熙四十一年(1702),其版有漶灭。同郡孙同邵曾为补刻,且跋于其后。
《历代史略词话览要》二卷。题“武进(今属江苏省)谢兰生厚庵校,永兴王锡龄肃欠篁刊。”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多有藏本。
书存宋翔凤《杨用修史略词话序》,用知其源流。词话十段,尽删首尾诗词,但留旧本正文,用名“览要”。王文才先生云:其书“文同旧本,而多异字。其故有三:一出刻手讹误,显然可见;二系传钞异字,无关文义;三偶有改易,不过数处而已。”永康后学,未获得见此书,不妄议。
书后,谢兰生有跋,[9]亦直言此书作于滇南。其《跋》全文如下:
右升庵先生《史略词话》。己丑冬,闻之友人倪德舆,转借于江氏友得观焉。坊间少流传,岂以其俗耶?恐雅人之未易晓矣!升庵被谪佯狂,行歌滇南街市,一部十九史轻轻说尽,藉以唤醒凡庸。夫人之愦愦于史多矣,孰知如此嬉笑怒骂,信口成论,将万古君臣事业若睹指掌哉!大抵感叹为多,语无揀择,又以明王图霸,转盼成空,英雄豪杰,总归乌有。如是而已。
王文才先生《杨慎学谱》曰:“桂馥《题写韵楼升庵像》云:‘伤心形迹寄边陲,闲教蛮婆唱鼓词。’称此编为鼓词,不是无因。”写韵楼,在滇南。滇南固边陲也;前代士夫呼其民为“蛮”。先生作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受组长李一氓先生委托,负责整理校勘杨升庵著作,历数十年而成《杨升庵丛书》、《杨慎学谱》、《杨慎诗选》诸书。字字谨严,垂范后学。其言可信。而郑州大学图书馆赵长海副研究馆员,则更在其《杨升庵〈廿一史弹词〉杂考》中,明白指出:“《廿一史弹词》为杨慎谪戍云南时所作,在杨慎生前,此书流传不广。推其原因,不外,文人事此,放废之作,故有“用修戍滇南,常傅胡粉,支发两角髻,行歌市中”的传说。”
牵强傅会,杨升庵深恶而痛绝之。读其《资县摩崖跋》[10],可知矣。彼妄言是书作于其乡以争名争利之徒,予鄙且羞之,固不屑与之较短长矣。
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朱墨套印本二卷。云南省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有藏本。
清·道咸间,芥子园刊朱墨套印。六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题“明西蜀杨用修纂,新都程仲秩注。” 扉页又题:“朱批旁注廿一史弹词”,扉阴有书牌,题“杨升庵先生原本”,并芥子园主人李遵三题识百二十字。
书前所冠天都吴之俊《历代史略十段锦旁注序》,[11]亦直言是书作于滇南。其文曰:“用修先生以石渠天禄之才,老于瘴雨蛮烟之地,生平纂述,指不胜屈,而出其余绪为是编。
王文才先生言:是书“凡例五则,以释图例,於正统僭号,建元改元,地名人名,圈点佳句,各有所别。又有图表二:《历代帝王纪》,表列三代至宋元帝纪,乃《历代帝王国统之图》,皆淳安程仲秩所为。其注简要,有助初学,然注用活字钤印,至使传本彼此互异,更有注与正文互有不符处。” 所言极当。唯言程仲秩为淳安人,永康不能无辩。案明·钟惺《隐秀轩集·司城程公墓志铭》:“予未官南仪部之前数年,皆读书客隐于白门,在游与居之间。中间寓新安(今安徽歙县境)友人程仲秩秦淮别舍者凡一年许。”[12]则“淳安”当为“新安”之误。
其二、崇祯王起隆本系统。清初继崇祯本增改,最为流行。撮其要者有二:
海虞(今江苏省常熟市)孙德威畏侯《廿一史弹词辑注》十卷。清康熙四十年(1701)观丰斋刻本。又有习是堂刻本,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三十字,黑口,左右双边。文从崇祯王起隆本,稍有增订,而注稍详。
书前,有康熙四十年严虞悙序,谓:升庵“先生以文为戏,而孙子(德威)则以文立制,其趣不同,其功于史学则一也。”《群碧楼善本书目》卷五著录孙氏稿本,称“升庵此作,教儿童为便。” 迄至晚清,遂成村塾之书。
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张三异补注《廿一史弹词》十卷。题“成都杨用修编著,汉阳张三异禹木增定。”康熙四十九年(1710)视履堂刻本。其《凡例》言:“维杨董昭侯旧有刻本,桐川陈上仪、秀水王季延、朱葵石更加订正,重镌行世。”[13]前冠天启宋凤翔旧序。
文从崇祯王起隆本而更有增益。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有藏本。
书载张三异康熙甲寅(1674)年自序云:“秀水诸公什袭家笥,用光剞劂,庶不负作者苦心”,“爰命璜(张仲璜)儿一一详为注释,务使事实可稽,义蕴昭晰,历寒暑,数易稿而书始成。”又载康熙庚寅年(1710)张仲璜序云:“余于甲寅秋侍先大夫于武林,受命所注,今付诸剞劂。有谓箧藏三十七年。忽授之梓者”。[14]
张三异,字鲁如,号禹木,汉阳人。顺治己丑进士。历官南阳府丞、绍兴知府。雍正五年(1727),三异孙坦麟,以家刻本重梓于扬州,半叶十一行二十一字,单鱼尾,白口四周单边,题“成都杨用修编著,汉阳张三异禹木增定。男仲璜别麓注”,并署订正、参阅、同校诸家人名、字。是为树玉堂本。多家图书馆皆有收藏。是本流行最广,遍刻于南北。
又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汉阳张氏资善堂刻本,版式同前,乃雍正版重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9 16: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2 22: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本帖最后由 赵永康 于 2011-12-22 22:10 编辑

很遗憾,杨升庵那支《临江仙》不是在泸州写的。
其实,那姓杨的在泸州写的诗词多达二百余首,个别人也用不着如此声嘶力竭、歇斯底里地造谣说这支词写于泸州来“争光”。泸州自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特别深厚,根本不需要这种人造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2 22: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输入这些字怕是要点时间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3: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谢谢楼上关心。我这是要送去公开发表的。这里,只是粘贴一下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2: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修建“临江仙楼”,必将成为世界潮流的——“弃婴”


"临江仙"是否写于泸州尚且存疑,并且"中央规定5年内不新建楼堂馆所"。
        "临江仙"是否写于泸州尚且存疑,并且"中央规定5年内不新建楼堂馆所"。我本身很反对修建"临江仙楼"这种现实意义并不大的旧产物。但硬是要建且存争议,我倒是建议以"故里"入手。这并不是无稽之谈是有前车之鉴的,比如:"西门庆故里"、"潘金莲故里"、"秦桧故里"……皆可效仿修建。我暂叫为"临江仙故里"吧!当然有待商榷。我相信其它故里不会有任何意见的。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者,我希望某人总得先从平凡的人做起,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学者!

提议修建历史地标性建筑者,不应当成为渲染个人功绩的资本。
       提议修建历史地标性建筑者,不应当成为渲染个人功绩的资本。建与不建非个人因素所能决定。前有蒋维熙为"临江仙楼"殚精竭虑,而诱导病发过世(网名:老泸州人),后又有前任版主刘永贵所任职的"中国酒城论坛"支持,无人不知,无不知晓。在名利面前从来不缺"邀功精"。提议修建历史地标性建筑者,不应当成为渲染个人功绩的资本,更不当动辄言功,领前人积下之功德。


修建"临江仙楼"不会使人羽化成仙,更不会因此登上"神坛"。
        修建"临江仙楼"不会使人羽化成仙,更不会因此登上"神坛"。
        修建"临江仙楼"不会使人羽化成仙,更不会因此登上"神坛"。我向来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但不代表就要将它实践。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的标准就当与世界潮流发展的格局一样,就是"发展创新"。发展中的国家需要往前看,需要接受世界文化潮流的洗礼,不应当固步自封将不适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捧上"神坛"。中国人爱炫耀自己的历史文化,但有不少的文化得不到世界潮流的认同,此外,过分炫耀“老祖宗”的东西,诸多领域的发展创新停滞不前,没有了能拿上台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看惯了乔峰的"降龙十八掌",不需要老派的"独孤九剑",更不会逃跑的"凌波微步",中国需要"独立自强",需要"信仰",需要"科技"。发展中的国家更需要一座"自由女神",这是"临江仙楼"给不了的。临江仙楼就像夕阳红,老派沉闷、摇摇欲坠。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临江仙楼”正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种尴尬的境地必将成为
世界潮流的——“弃婴”。



补充内容 (2018-1-23 10:31):
重要的并不是“临江仙楼”应不应该建,重要的而是“砖家、叫兽”认为该建。拆除真文物,建起假古董。美其名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样理解就符合他们的作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4: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情感人生



尚未签到

* 30楼 *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48 人赞同了该回答

陈词滥调,不出新,在同题材(咏蛙,呸!咏史)的诗词中处于中下水准,下面列一些作对比:
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是非成败转头空」→「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例二稼轩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与杨词相较:杨词直接议论,而稼轩用「悠悠」二字,胜在不说破,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三杨词写青山依旧,夕阳依旧,平平无奇;而刘诗中写到江山依旧、人世更迭,两相对比,物是人非,则更多易代之感,直击心灵。
如此高下立见。
例一不明显,然而东坡毕竟写在前面,杨词这一句多多少少化用苏词,说句不好听的,叫“点金成铁”,其做不到比原作高明就是输了。
看到评论区有人说“不是应该看下阕吗?”说下阕立意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何如何好。。。
我就不明白下阕怎么好了,简斋「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句就抵他半片。
讲真,若不是被人拿去做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它能有存在感?
那什么“宋以后词中第一”的答案确定不是在强行卖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4: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杨慎后人披露:《临江仙》创作在充军路上,并非如谣言所传。

后人披露杨慎《临江仙》背景:创作在充军路上2012年03月29日 10:46 来源:四川新闻网-天府早报 参与互动(0)
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老版《三国演义》的片尾曲《临江仙》,让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杨升庵走进了公众视线。昨日,杨升庵第十四世孙杨德力首度披露 《临江仙》的创作背景,并希望寻找一位编剧能手,把杨升庵的故事创作成剧本,为将来拍电视剧做准备。
  他的历史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代正德年间四川唯一的状元。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
  因为杨升庵本身的历史文化故事,12年前,著名导演陈凯歌还曾专门来新都看过,并准备拍成电影,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了下文。
  “是非成败转头空”
  表达的就是再大的官、再高的位置也是“浮云”。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表达的是要用淡定的心态面对尘世。
  “他写这首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想告诉自己的妻子黄娥,不要太悲观,要平淡看待生活,并照顾好家人。”
  《临江仙》创作在充军路上
  “杨升庵年少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明朝正德六年(1511),获殿试第一。”杨德力说,因为1524年得罪了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写这词时,他正好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当时,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他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杨德力说,诗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表达的就是再大的官、再高的位置也是“浮云”,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达的是要用淡定的心态面对尘世。“他写这首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想告诉自己的妻子黄娥,不要太悲观,要平淡看待生活,并照顾好家人。”
  杨德力表示,《临江仙》的创作背景是他首次向外界披露,“这不是吹牛乱说,是我们家谱上写着的”。
  寻编剧创作剧本拍电视剧
  杨升庵的故居“杨家祠堂”位于新都桂湖,目前保留有7间房屋,共有10户杨氏后代以此地作为户口。杨德力的母亲尚居住在此。
  走进“杨家祠堂”,朱红色的大门、乌黑的神龛以及斑驳的墙壁上挂满的字画,无不显示着这里曾有一段值得探索的历史。
  “杨升庵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过很大贡献,所以‘杨家祠堂’应该要得到修缮和保护,杨升庵的个人故事和文化精神,我们后辈也有责任传承并发扬光大。”杨德力说,因为杨升庵本身的历史文化故事,12年前,著名导演陈凯歌还曾专门来新都看过,并准备拍成电影,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了下文。现在,作为世孙,他准备继续做这件事。“我想找位编剧,将他的传奇故事创作成剧本,如果有大公司来投资,拍成电视剧那就更好了。”
  天府早报记者刁明康摄影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21:07:29 来自于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
        研究《临江仙》写于何处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滑稽。
        写好一本书、写好一首词……从最初构思到完成有可能要经历数月数年。写东西的都清楚,我就不再赘述了。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根据杨慎后人描述,杨慎在流放过程中"写这词时,他正好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当时,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他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
        整首词完全可能是分多地完成并非只是某一处。作者有可能在家里大便时候想起一句,有可能在成都喝茶想起一句,还有可能在"天上人间"调情做爱时候想起一句,你就能说作者是在泸州或家里完成的吗!?
        研究《临江仙》写于何处本身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滑稽。"伪专家"说杨慎写于泸州,本身就存在诸多疑点,靠意淫、推断,这是对文化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杨慎和他的杰作极不负责任。我在此强调,研究文化需要谨慎考究,不是靠推断说啥就是啥!"伪专家"没有任何铁证证明《临江仙》写于何处,你发的"半壶水"不是铁证,我顶多承认你那是推断、意淫!你我都证明不了杨慎有没有在大便、调情做爱的时候写没写。
        就象几百年后,人们考证"刘专家"在考证杨慎《临江仙》写于何处的时候,人们又会考证"刘专家"在何处考证出来的。是叙永还是泸县,是在去男厕所的路上还是在便盆上,不得而知。同样,今天"刘专家"考证杨慎《临江仙》写于何处,同样滑稽可笑,啼笑皆非!形式大于内容。我认为考证《临江仙》写于何处不是什么学术研究,只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哗众取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4 09: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楼主 宜宾人??——眼镜又开始无耻的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4 09: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本帖最后由 眼境 于 2018-1-24 09:17 编辑

讲真,若不是被人拿去做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它能有存在感?
——讲真 若不是罗贯中笔下生花 三国那点破事本身都没啥精彩剧情的跌宕起伏 远不如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精彩
就差一个好的笔头传世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4 10: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致——蒋辅义书记的一封信

        注:已发往市长热线栏目“网上写信”

        蒋书记您好!
        我是来自泸州一名土生土长的90后,接下来我将向您汇报一些关于泸州修建“临江仙楼”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如有冒犯,还望海涵。

        泸州地方所谓的专家、文人,研究杨慎《廿一史弹词》写于何处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滑稽。
        写好一本书、写好一首词……从最初构思到完成有可能要经历数月数年。写作的人都明白,我就不再赘述。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根据杨慎后人描述,杨慎在流放过程中"写这词时,他正好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当时,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他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

        整首词极有可能是分多地完成并非只是某一处。请蒋书记听我道来,“作者有可能在家里大便时候想起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有可能在成都喝茶时想起一句‘浪花淘尽英雄’,还有可能在和妻子调情时候想起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你能说作者是在泸州或家里完成的吗!?显然这无法准确定义,也无法考证。
        
      研究《临江仙》写于何处本身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滑稽。"伪专家"说杨慎写于泸州,本身就存在诸多疑点,靠臆想、推断,事实真相。这是对文化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杨慎和他的杰作极不负责,且忽略了词本身含义所在,可以说是形式大于词的含义。

     蒋书记您时常强调“实实在在”办事,泸州民众都很关注,为什么专家、教授们!可以凭自己的臆想、推断,来还原本不是真相的事实呢?研究文化需要谨慎考究,不是靠他们嘴巴说啥就是啥!"伪专家"没有任何铁证证明《临江仙》写于何处,硬把推断说成了铁证,我顶多承认他那是推断、臆想!他们和我其实都证明不了杨慎有没有在大便、调情的时候,写或没写。

        就象几百年后,人们考证"刘生"在考证杨慎《临江仙》写于何处的时候,人们又会考证"刘生"在何处考证出来的。是叙永还是泸县,是在去男厕所的路上还是在便盆上,不得而知。同样,今天"刘生"考证杨慎《临江仙》写于何处,同理!只能用滑稽可笑,啼笑皆非来形容!专家形式很大,内容很小,不足以称专家。我认为考证《临江仙》写于何处不是什么学术研究,只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哗众取宠。

       请蒋书记明鉴。

        明代文化常人杨慎,亦不过尔尔
        歪庵:马浩澜、施阆仙等人,被他誉为"含珠吐玉,锦绣胸肠"而盛名于骚坛,于此可见一斑。当时的词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守杨慎《词品》一编,读王世贞《艺苑卮言》半册,侈谈词之正变。 但我们必须要正视一点,明人在那个平台上对词的见识。
        
        再看清代的词坛
        从一些零星的词话记载中看,杨慎的作品在清代词坛似乎并不吃香。陈廷焯谓之"句琢字炼,枝枝叶叶为之",故"益难语于大雅";张德瀛对他的评价则是"丽以淫"。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用修小令,时杂曲语,令读者气短",可见杨慎的词近乎曲,不纯正。而且杨词多违律怪舛的自度腔,万树《词律》就批评过"撷芳则可佩,就轨则多歧。按律之学未精,自度之腔乃出。虽云自我作古,实则英雄欺人"。又《西圃词话》"强作解事,均与乐章未谐",可见所谓明朝最博学的人,作小歌词来,不免有炫耀知识之嫌。

        我们最后再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就我目之所及,惟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谈到了这首词,只评以"清空"二字。
所以,我认为,应该理性看待杨慎的这首词的地位。杨慎本人在明代词坛的地位较高,而明词坛较诸两宋和清词坛,则不免大巫小巫之讥。一个人的地位,就是他的作品和理论撑起来的,我想,纵使这首词在杨慎所有的词中排第一,于浩大的诗词史的角度看,亦不过尔尔。

   “中央规定5年内不得修建楼堂馆所”。这5年还没过呢!媒体却早在2012年、2013年前后已规划好修建地址、甚至连如何修建等细节都已经出来,这算建,还是没建?他们形式是与中央一致的,可您下面有些干部的意识形态是与中央同床异梦的,只有您蒋书记才能力挽狂澜。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而在其中,“创新”一词排在第一位。

  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这些论述,涵盖了创新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人才、文艺、军事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正如习近平所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过分炫耀老祖宗的东西,停下诸多领域的创新发展,没有能拿上台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看惯了乔峰的"降龙十八掌",不需要老派的"独孤九剑",更不需要会逃跑的"凌波微步",中国需要"独立自强",需要"信仰",需要"科技",更需要蒋书记提出的“实实在在”办事。这一切都和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听闻蒋书记是历史方面的行家,希望有机会听您讲课,做回您的学生。
       望蒋书记看在习总书记的面上,停止对修建“临江仙楼”的一切工作,为学生主持公道。
       汇报内容如有冒犯,还望海涵!


                                                                        xxx
                                                                  2018年1月2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6 13:30:14 来自于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在学术考证上,不能将作者对作品的创作想象,作为学术论证。刘先生犯了最低级的错误,会被人嘲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6 16: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在学术考证上,不能将作者对作品的创作想象,作为学术论证的铁证。刘先生犯了学术研究上的低级错误,会被贻笑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收藏:862 | 帖子:16万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30-31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