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转帖专区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笔记
返回列表
查看: 1000|回复: 0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30 16: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泸州
全称: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怎样运作的和制定政策来影响经济的?
这样一个机构,有没有可能被少数人控制呢?
美联储在美国履行着中央银行的职责,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机构。
什么是中央银行?它和我们平时说的银行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是。譬如我国的中央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
我们平时花的人民币,每张都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
因为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
掌管着美元的发行,负责制定美元货币政策。
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这个美联储一直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金融机构之一。
大众对其质疑,主要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美联储是金融财阀用来巧取豪夺的工具。
还有人说,量化宽松是美联储的惊天阴谋。
那么,实际上美联储有多大能耐?是否被少数人控制?“量化宽松”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真实的美联储,究竟是什么样的?
首先,来看其运作机制。看看是否可以被少数人控制?
组织运作机制,实际上组织结构设计,恰恰是为了防止被部分政治、金融精英控制。
也就是说,少数人压根儿没机会控制美联储。
美联储的作用,与中国人民银行、英格兰银行一样。但其组织机构跟各国央行不太一样。
世界其他央行,都是政府机构。而美联储作为一个系统,从组建的时候,就被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联邦储备局,也就是常说的联邦储备委员会,这个部分是政府机构。另一部分是分布在全美12个不同城市的联邦储备银行,这12家联储行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美联储是采用了一种政府部门加非营利性组织的双重结构。
这种设计是经历近百年的博弈,才落地生根的。
从建国伊始,就没有经历中央集权的时代。无论是政治体制、法制体制,都强调分权制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直到现在行政与法制方面,都是各有分工、互相配合,相互制衡的关系。
在金融领域,虽然美国的金融活动比建国还要早,美联储直到1913年12月才正式成立。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迟迟不建立央行的原因,就是各个州担心,建立央行以此给中央政府扩大权力范围,绑架各州利益。
历史上前后成立过两个全国性银行,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但本质上还是商业银行,并非现代意义的央行。并都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临危受命而诞生,成立时就规定只有20年的有效期。
由于国会担心,权力过于集中,到期都没能继续,依约解散。
在美国第二银行关闭的几十年里,大概10年出现一次金融危机,并且对经济的冲击一次比一次严重。
在缺乏监管,放任自流的金融体系里,金融在经济生活中角色越重要,金融市场越扩张,引发的危机就越危险!
危机爆发后,带来的衰退一次比一次严重,建立央行需求越来越迫切。到了1913年,国会达成一致意见,通过联邦储备法案,建立一个联邦政府加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结构体系。一个分权制衡的美联储,为啥说双层结构就能分权制衡呢?必须谈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的三个工具:折扣贷款窗口、储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三个工具来实现。
听得拗口其实不复杂,折扣贷款窗口,其实就是对商业银行的紧急贷款政策,是为了防止与对付经济危机的。万一遇到危机银行周转不灵时的救命稻草。所以说银行只要能扛住,轻易是不会申请这个贷款的。而储备金率,说得是要求各个商业银行把吸收的存款,按照比率上交交存到美联储,防止银行过分激进发放贷款。这个比率涉及到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性,因此不会频繁变化。美联储最重要、最日常的政策工具,还是第三个公开市场操作,平常我们看到新闻报道上说的:美联储公开市场会议,也叫做议息会议。
这个讨论的利率,叫联邦基金利率。这非常关键,是美国市场上最重要的利率指标之一。
美联储每年要召开8次,公开市场会议。会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决定这个联邦基金利率的升降。可以说,谁能参与这个会议,谁就有机会影响这个利率升降。也就能影响美国的货币政策,而美联储双重机构规定了,7位来自中央局的执行委,和12位来自地方联储行主席有权参加。19个人就是决定利率的最高决策人,投票过程中具有完全独立性,不受任何干扰。总共12票,中央一人一票;地方5票,纽约联储行主席1票,其他11人4票。其他轮流一期一年,行使剩余4票的权力。参加会议的成员,即使没有投票权,也依然可以发言与讨论,对最终政策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联邦基金利率的升降,是联储局与地方联储行共同讨论决策的结果。
从机制上实现了分权制衡,那么这些最高决策人是怎么选出来的?
会不会被少数利益集团控制呢?
先看中央局,7名执行委员每两年有一名到期,会有当时的总统提名,国会通过后任命。
每过四年总统可以在执行委员中,选出两名提名为美联储的主席与副主席,进过国会批准后上任。
地方的部分,12个联储行的主席,将有当地联储行的董事会投票决定,并进过联储局的批准上任。联储行的董事是来自当地银行业、工商业、大学和其他机构的代表。
也就是说,想搞定中央7位执行委员,要搞定历任总统和国会才行。而要搞定各州的联储行主席,就要先搞定各州的行业代表,再搞定联储局。
不得不说,想控制美联储,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组织机构设计的初衷,就是分权制衡。所以说,真实的美联储是很难被少数人控制的。
然后我们说一说,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
看看究竟如何影响经济的?
是否法力无边,可以呼风唤雨呢?
从工具一一道来:
这么复杂的机构、分权制衡,就是讨论一个联邦基金利率。
也就是说,就是靠玩转这个利率,来影响美国经济。
利率是啥?
简单讲就是商业银行,相互短期拆借的利率。
一般说来,如果市场上资金充沛,相互间容易拆借到钱,这个利率就比较底。相反资金紧张,这个利率会随之走高。银行间拆借的利率,是市场流动性,市场上资金紧张与宽裕的直接反应。它的变化会有短期传导到长期,从利率传导到汇率,从而播散至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
这个利率过低,通常会伴随着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
过高,则常常意味着流动性紧缩,就是钱荒。
公开会议,就是把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怎么控制呢?
首先,就要19个决策人公开讨论,并投票表决出一个目标水平。有了这个目标,会通过在公开市场上操作,来干预这个利率、
低了,证明市场上钱过多,美联储就会收回货币。让利率上升到目标值附近。高了,就反向操作,投放货币到市场,让利率回落到目标附近。
这个目标根据什么来定?
先谈谈,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利率,通常都是一个名义利率。因为有通货膨胀的存在,因此我们存钱得到利息,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贬值。把贬值成分,也就是通胀率的影响扣除,得到净剩值才是实际利率。
真正决定购买力水平的,是实际利率。
影响家庭消费决策和企业投资决策的,也是实际利率。
如果高,说明存钱可以跑赢通胀,大家会存款不爱消费;企业更是因为实际利率高,贷款成本高,不愿意大规模投资。
经济过热,利率调高,超过通胀率上升的速度,让实际利率上升,这样消费与投资会降温。
经济不景气,调低。实际利率下降,存钱无法跑赢通胀,贷款划算。
就可以刺激消费与投资,提振经济。
干预利率来干预经济的方法,被称为: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
是很多发达国家采用的货币政策框架。
在此框架下,定下利率,就定下所有利率的锚。
它的变动,会传导到金融市场各个领域。
引导消费和投资决策,影响经济。
有人认为:美联储通过干预联邦储备利率,就可以完全操控金融、市场、经济,法力无边。实际上,是对美联储能力的过分夸大,当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影响金融市场的因素很多。宏观政策、产业结构、实体经济和市场预期都会影响着联邦基金利率向市场传导的效果。
并且,现在的金融市场错综复杂,尤其是决策对相关的通胀率数据,很难做到精准统计,往往具有滞后性。所以公开市场会议讨论目标利率的时候,很难精确预测市场的反应。
美联储没那么神乎其神,真神就没了金融风暴与经济危机!
当然一度是有效的,直到2008年危机出现。这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为了应对它,美联储除了降息以外,还推出一系列的应急货币政策。
最后,再介绍在经济危机爆发,传统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惊天阴谋,还是济世良药?
回望次贷:
次贷,是次级贷款(刺激贷款)。
买房可以按揭。
只有付几成首付,就可以通过抵押房子贷款来解决。
譬如:3成首付,房价跌幅不超过3成,银行收回就不亏。
买房人为了房子不被收走,会继续还贷。
不然首付打了水漂,房子收走,亏大发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现新型灵活贷款,刺激消费。这种贷款利息稍高,首付为0。
甚至可以超额贷,100万的房子可以贷100多万。
所有的税费,也用贷出来。
对前途一片光明,未来收入预期持续上涨的人来说,这种贷款没什么不好。
但这样的人,是少数。
想有效识别这类客户,要求银行对此类审查,特别严格。
实际情况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息收入,很多银行放松了对此审查。
次贷变成赌徒们空手套白狼的工具!
当时美国房价一路上涨,房价就比贷款值钱。0首付,似乎没有问题。
并且因为次贷可以让更多的搭上买房潮。
买房的列车,又推动房价进一步上涨。但社会的财富,总有透支到无法继续的时候。
2006年,美国房价见顶。2007年,市场开始恶化,次贷开始大规模违约。很多过度发放贷款的银行,开始出现问题。
2008年,房地产持续恶化,雷曼兄弟破产。金融危机爆发,经济随时可能演变成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比肩大萧条得名“大衰退”!
按前所说,美联储调低利率,不就可以提振经济了吗?
遇到两个难题:第一,联邦基金利率已经很低,无法继续下调。这个框架的天然缺陷暴露出来,可以调节的幅度有限。名义利率不可能大幅低于0!谁把钱存银行,倒贴钱给银行?
吸储,就得利率上升,经济进一步恶化。名义利率已经降至0,降息完全失效,通胀率进一步下降。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开始!
变成通货紧缩,经济加速恶化。
叫:流动性陷阱。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就是一个典型。
第二个是,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传导机制,相向而行。
格林斯潘说:这是个迷。
调息这个普通“感冒”药失效,“新冠”可能需要中药。
三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1、紧急贷款项目给市场保持流动性;2、有针对性的对遭遇危机的机构,专项紧急救助;防止恶化产生骨牌效应3、量化宽松出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长期债券直接干预长期利率,注入流动性。让金融市场的情绪,从恐慌中稳定下来。
会增加美元货币的发行量,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所以有人说量化宽松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猛药,有一定道理!
大病暴发,就算用药稳定,也是够折腾的。走向衰弱成为必然,美国经济稳定后,美联储最先考虑的,是如何让经济不要掉入恶性循环?向日本一样出现通货紧缩,2012年、2013年美联储推出开放性量化宽松。由此颠覆许多共识!
危机前,调节利率,稳通胀与就业,促经济。危机后,发达各国都开始量化宽松,稳定了病情,刺激了经济复苏。但这样子的“猛药”,从此还能戒掉吗?
副作用有多大?成为大家质疑与争议的焦点。大家在看,
由此了解,会自然明白美联储真实面目。
    作者:王伟栋2020.4.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收藏:38 | 帖子:2万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30-31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