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文苑天地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纪念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30周年(二)
返回列表
查看: 5814|回复: 1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纪念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30周年(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4 08: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泸州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纪念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30周年(二)

六、音乐


        87版《红楼梦》的作曲,是王扶林夫人王之芙推荐的。王之芙时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对创作了《驼铃》、《牧羊曲》、《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等传唱度极高的作品的作曲家王立平(时年40)很熟悉。《红楼梦》剧组成立,她首先想到了王立平,便去问王立平是否有兴趣为《红楼梦》作曲?王立平本人恰好也红迷,他一直感到《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世界,最适合音乐表现。一直想写一部音乐作品,按《红楼梦》的情节一段一段把它写成不同场景,变成一个音乐的图画。正好王之芙找上门来,王立平当即便说:“我极有兴趣!”。王之芙便让他与王导交谈,王导约他来剧组正式见面。
  在约定的那个下午里,没有任何发言提纲和讲稿的王立平,来到华侨饭店的一间屋子,里面坐满了红学家、电视台领导、导演、编剧。王导说全部时间都给他,让他讲《红楼梦》的音乐设想。他酣畅淋漓地讲了一下午,提出《红楼梦》的音乐基调,应该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再者,《红楼梦》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情趣取胜;电视剧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有所筛选,“面面俱到等于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五十个人来打拳,谁都施展不开。”
  王立平的这些观点,与专家和编导组的想法一拍即合。1982年底,剧组决定由他来写《红楼梦》。他是最早来到剧组的人之一。
  王立平当时向王扶林提了两个条件:第一,不与人合作,因为《红楼梦》太个人,太情感,更重内心的体验;第二,人生掐头去尾没几年好光景,不要互相迁就,谁也别委屈了谁。这两点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求导演赋予其足够的创作自由。王扶林全部答应了他。
  按现在电视剧的创作惯例,作曲家都是在拍完戏、看完样片后才开始写曲,但在《红楼梦》剧组当时只有导演,演员还没入组时,王立平就加入其中,一跟就是四年。
  把任务接下来,兴奋了不到半天,王立平心情就沉重了。他觉得自己着实胆大妄为,“写成了当然好,写得不好可就麻烦大了,想翻身也难了。”真要落笔时,王立平感到脑袋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没有一个音符。
  “这里头有人生的悲欢离合、家族的枯荣、社会的兴衰,这里的中国文化何其繁复,何其深刻,谁能说得清楚?谁能唱清楚?”
  《红楼梦》里人物、道具,谁穿什么衣裳,什么花纹和质地,家里头什么装饰,书中都费尽了笔墨,写得详细清楚,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各个版本,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音符。他意识到自己要“无中生有”,要一个个把它找出来。
  要写成什么样呢?王立平感到,流行、现代、类港台都不行,留不住;六七十年代的风格更不行,缺人情味;戏曲、民歌也不足以表现某些感情。最终,他决定“十三不靠”,创造一种只适合《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王导要他先把主题曲写出来。选择书中诗词作为剧中歌词是共识,但到底选择哪一首做主题曲却是费尽踌躇。有人建议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还有人建议用《好了歌》。但王立平都觉得不妥,“前者太虚,后者又太出世。”他静下心来反复原著,最终建议用《枉凝眉》。一来,它勾勒了宝钗黛的爱情主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爱情的对立面都在这儿了;二来,它预示了悲剧的结局:“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第三,它的词极好,一唱三叹可入乐,把那种惆怅的思绪,缠绵的情感,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
  王立平的建议得到了导演和红学家、编剧的一致认同。
  只是王立平没有想到,待他真正把曲谱出来,已是一年以后了。
  《枉凝眉》也是王立平为《红楼梦》写的第一首曲子。
  为了创作,他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饿了就吃点最简单的,困极了就上床躺一会儿,醒来接着写,甚至把很多梦话写在了总谱上。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慢慢有了人物、故事、性格,最后其他都隐去了,只剩下情绪、意境、情感。王立平渐渐找到了创作的感觉,这才是出活儿的时候。
  王立平的写作速度曾是乐坛佳话。他曾在三天之内写出《太阳岛上》、《牧羊曲》,但这一回,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写出《枉凝眉》和《序曲》。而再一年零九个月,才写出《葬花吟》。
  1984年2月,《红楼梦》在北京试拍,同年9月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第一组镜头。
  这一年,王立平忐忑不安地将先完成的两曲交给剧组,没有对照,没有比较,他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不是别人心中的《红楼梦》。他猜想会被说得一无是处,没想到,央视领导、红学家都没有异议。
  这两段音乐,是王立平用来投石问路的,反映不错,他也有了信心,感觉作曲的巨大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
  剧组将这两曲录制成带,在演员的学习班上放,引导学员们进入《红楼梦》世界。拍摄时每天开机前也放,以调整演员其情绪,统一感觉。听了音乐,演员也跟着很快进入了角色。
  把《葬花吟》写成“天问”,写了一年零9个月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52句的长诗,在戏剧戏曲中历来是着墨最多的一个段落。王立平写此曲用了一年零九个月,这也是他写得最苦的一首。
  前几句曲调很快就写出来了,但写着写着,他越想越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对林黛玉这么情有独钟,把这么有分量的诗句给了她?
  书中的他黛玉个儿不高,眼睛不大,病怏怏的身子,脾气也不好,要说起来没那么可爱,可曹雪芹对她倾注了特殊的关爱,让人对林黛玉产生无限同情。
  在王立平看来,《红楼梦》那么多姣好的女子中,林黛玉是最聪明的一个,她把人生、命运看得最透,所以最痛苦。曹雪芹心系于她,林黛玉的死,是对人生的绝望,也是对社会的绝望。
  写《葬花吟》时,有很长一段时间,王立平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抓住。直到有一天念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他突然想到,这不正是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在指问苍天么,于是他就把《葬花吟》写成一首带着呼号与悲鸣的“天问”。
  这一句出来后,王立平总算找到了写曲的落脚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被歌者反复吟唱了四遍,配器时,王立平还特意加上咚咚咚的沉重鼓声,就像敲打在人心上。此时,王立平才觉得替曹雪芹和他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
  将周雷、胡文斌等红学家叫到家中试听时,大家都叫好,他们还鼓动王立平写一篇红学论文——曹雪芹的思想深受屈原的影响,把《葬花吟》写成“天问”,正好印证了他们在思想上的一脉相承。
  写曲四年半,王立平自称从未感到过灵感的惠顾,若说有,就是1986年底写最后一曲《分骨肉》的时候: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情,强迫着自己把它写了下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完第一句,虽然不知道下面是什么音符,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写完后,王立平也不知道为什么,趴在钢琴上泪流不止。
  探春是红楼众姐妹中性格最直爽、刚烈的一个,为“探春远嫁”谱写的《分骨肉》,亦是全剧音乐气势最恢弘,最为凄厉的一首。
  因为有了王立平的《分骨肉》,电视剧《红楼梦》才把书中原本略略带过的这一笔,放大了描写。拍成了震动人心的一集。
  将璞玉雕琢成器
  《红楼梦》主唱陈力,是王立平在长春的一次联欢会上发现的。当时陈力是长春一汽流水线上的化验员。在汽车厂之前,陈力先在吉林京剧团待过6年,期间除了京剧专业学习之外,陈力还曾拜师吉林省著名的声乐教授学习声乐。那时陈力在吉林省已经有名气,吉林电视台的每周一歌是陈力的舞台,几百场的现场演出早已锻炼了陈力扎实和专业的声乐基础。王扶林在此之前也听过她的演唱,印象也很深。
  王立平创作之初,也有歌手向王立平毛遂自荐,但和王扶林选演员要新面孔一样,他认为唱《红楼梦》需要的是技巧之外的纯纯的,略带生涩的音乐感觉。这种青涩感,在已经形成演唱风格的专业名家,不可能具备。
  陈力从汽修厂进入《红楼梦》剧组,王导让她与青年演员一起进培训班,听红学大师讲课、学习古装表演等等,提高她的《红楼梦》文学水平,培养大观园人物气质。还让她在剧中饰演柳嫂一角,成为大观园中一员。
  王立平对陈力全力培训。仅《枉凝眉》一曲,他就教了一个多月,陈力唱的每一个字、音、虚实、停顿、拖腔,都是一点一点精心设计出来的。
  面对王立平在录音棚里的严格要求,面对家庭的严重困难和危机(当时陈力丈夫刚因癌症去世,幼女无人照顾只好托付到别人家,女儿因此对她心生怨恨),面对繁重的拍摄和录音任务,她咬紧牙关、排除万难,奋力拼搏。
  正式开始录制,旅馆中两个月,80几包方便面吃得她发怵;9天录一盘《红楼梦》磁带,每天从晚上11点唱到凌晨4点,脚肿了,干脆脱了鞋,光脚站在地板上录唱;有时录音技巧不过关,王立平急得直骂……。但是,培训班大师们的讲课,王导的苦心培养,王立平对每个字、每个音符和每个拖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魔鬼炼狱般的训练,在这里显示出了成绩:她以对《红楼梦》人物的深刻而准确的把握,对词曲中底蕴的深层次挖掘,对歌曲的特定情绪的掌控,达到了无人无我的境界,她把自己的痴情衷情真情完全与剧中人的灵魂融为一体,以她得天独厚的歌喉创下了人间绝唱。
  陈力第一批录音出来后,获得红学大师们和台领导、剧组充分肯定。副台长阮若琳给王立平写信说:“我们松了一口气!这就是我们要的《红楼梦》。我们懂了你为什么要请这样一个人来唱。”
  最后,当音乐与拍摄的影像最后合在一起录制时,王立平躲在家里都没敢去看。1987年,随着电视剧播映,这套与剧情完美贴合的音乐得到各方面的热烈赞扬和肯定,大家给王立平的回答是:好!
  “我受到的磨难是空前的。”回忆起来,王立平感慨最多的是这一句,“这些作品真正的倾心倾力了,有人问我能否再写一遍,回答只能是‘跳楼’。”
  《红楼梦》组曲每一首都凄美动人,悲凉哀婉,是《红楼梦》所特有的音乐曲调,每一首都成了永恒的经典!《红楼梦》组曲对87版中情节的推动,氛围的渲染,人物内心的刻画,意境的加深,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哪部电视剧音乐像《红楼梦》音乐一样在整部剧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播出后,其独特而优美的音乐立即轰动国内外。八十年代末,全国音乐录音磁带展播,经投票选出10名,《红楼梦》的音乐录音当之无愧地名列第一。1995年,《红楼梦》的音乐作为套曲入选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媒体都作了热情洋溢的报道。时至今日,87版《红楼梦》中由王立平作曲、陈力演唱的《红楼梦》歌曲已成不可超越的经典。
  在这里,还要多说一下演唱者陈力。
  《红楼梦》歌曲的成功,陈力自己从中并没有得到什么。《红楼梦》拍完后,虽然有一些单位邀请她录制音乐,但因户口等问题无法解决(《红楼梦》拍摄完后,中央电视台有意将陈晓旭等一些人留在中央电视台,但因户口难以解决,经北京市长出面也才批了两个户口。那个年代,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无法在北京生活),她回到长春,面对家徒四壁的困境,她只好下海经商,但首次做生意就被骗,无辜受到警方调查,此事当时在内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事情平息后,她无法在当地立足,去了加拿大与人完婚,重新组织家庭,帮丈夫打理公司,从此再也没有唱歌。由于上述原因,国内有关方面(包括央视)在相当长时期内封杀陈力,国内很长时间再听不到陈力的消息。




  图 1985年,《红楼梦》作曲王立平和演唱陈力在录音棚

  陈力出国后,王立平曾经请了好几位著名歌唱家来唱《红楼梦》歌曲,其中有郑绪岚,黄丽华,吴碧霞,于文华等等,还有很多大腕歌唱家也都演唱过王立平的《红楼梦》歌曲(有人统计,陈力之后,唱过“枉凝眉”的著名歌手有49位之多,都有录音带或碟出版),但听众都感觉完全无法与陈力原唱相比。他们有技巧,有嗓子,但没有那种切身的感情,唱不出《红楼梦》那个味道。
  因此人们对陈力的《红楼梦》歌曲热情越来越浓,恳请陈力重出江湖的呼声越来越高。2003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红楼梦》20年再聚首”邀请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组的50多位成员(到场的有王扶林导演、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探春、史湘云、贾政、尤氏、贾蓉、贾赦、刑夫人、贾琏、平儿、秋桐、柳湘莲、贾云、贾强、尤三姐、袭人、鸳鸯、迎春、惜春、妙玉以及刘姥姥、巧姐、板儿等,这次也是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的最后一次露面。此后陈晓旭2006年查出乳腺癌,2007年去世),陈力也在这次节目中被邀出场,虽然当时给陈力镜头很少,但这是陈力在沉寂20年后首次出现,还是引起人们的极大热情。从此,有关陈力的话题和新闻报道越来越多,使得红迷和陈力迷们的情感像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
  2014年,北京电视台组织陈力歌迷北京见面会,陈力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2016年、2017年,央视连续组织87版《红楼梦》30年再聚首音乐会和相关活动,在音乐会上,央视主持人对《红楼梦》歌曲原唱的旁白介绍,称陈力的《红楼梦》演唱是“天籁绝唱”。从此正式承认了陈力《红楼梦》歌曲演唱的地位。

图 2017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节目现场,中王立平,右陈力


  陈力的成就一直被世人极大低估了。她的歌声属于民族唱法,她的唱基本功是毋庸置疑的。曾经有人用频谱仪对陈力和其他著名歌唱家的《红楼梦》曲做过分析,陈力在高音区的泛音多达4~8个,远远高出其他歌唱家,直追帕瓦罗蒂水平。最可贵的却是她歌唱的个性,空灵纯净的声音与圣洁的灵魂统一得非常自然,毫无人工痕迹,这个个性是最高境界的,把《红楼梦》曲唱成这样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的极富穿透力的声音,能直接透入听者的心底,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当年王立平就说过:陈力的歌声不是“绕梁三日”,而是会“绕梁30年!”。欧阳奋强也曾说:"红剧会被遗忘,我们这些演职员将来会被遗忘,唯有红曲会世世代代传唱!"
  陈力理应在中华歌坛上有更高的地位。中国歌坛欠陈力一个公正!
  
七、服装



  87版《红楼梦》的服装设计师是自告奋勇来的史延芹。剧组成立时本已聘请了服装设计师。当时在山东省话剧团搞服装的史延芹听说央视要拍《红楼梦》,从济南来到北京,千方百计打听到王扶林家的地址,把自己设计的服装拿给王扶林看,要求做《红楼梦》的服装设计。剧组领导嫌其资历不够,但王扶林还是让她留下来,让她先打杂。史延芹说只要能留下来为《红楼梦》剧组服务,做什么都行。后来原定的服装师离开了,才由史延芹正式担任。
  87版电视剧的服装指导是大作家沈从文和民俗大师邓云乡。大作家沈从文40年代末起就受到错误批判,不能写小说了,就改为研究文物,重点研究古代服饰,成为古代服饰权威。1981年,沈从文出版了历时15年编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图 史延芹和她设计的87版红楼服装手稿
  在沈从文和邓云乡指导之下,87版《红楼梦》最终确定以宋明两朝做为人物造型与设计的基础,同时还大胆加入了清代服饰的细节特征。
  史延芹按此原则,一头扎进《红楼梦》服装设计工作。为了使自己的设计最大限度的符合上述要求,和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她严格考证,对自己设计的各个朝代的服饰,无论是在服饰质地上,款式、图案色彩上都做到各有出处。为了找出各个历史时期民族服饰的不同特色,她跑遍了9省18个市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和考古等部门,不但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而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有一次,她为了弄清明代官袍的样式,到江苏省博物院地下室仓库去看出土实物,那里阴森幽暗,异味扑鼻,但当她看到那些服装实物时,高兴地叫了起来,一旁的工作人员不断说“脏、脏”,而她一边掏出皮尺一点一点地测量,一边连连喊“棒”。在设计和复制历代服饰的过程中,她不仅自己设计画图稿,而且往往自己去选料采购,而且动手参与裁剪和缝制,对染、绘、印、绣、裁、缝等各道生产工序都十分精通。
  史延芹为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共设计了2700多套多姿多彩的服饰。其中林黛玉的服饰46套,实穿44套;王熙凤的服饰41套,实穿39套;薛宝钗的服饰31套;史湘云的服饰16套,实穿15套;贾元春的服饰4套,实穿2套;贾迎春的服饰19套,实穿16套;贾探春的服饰25套,实穿23套;贾惜春的服饰14套;李纨的服饰16套;秦可卿的服饰5套;妙玉的服饰3套,实穿2套;巧姐的服饰6套。金陵十二钗的服饰总计226套,实穿213套。不论是服装还是配饰,都基本还原了原著描述,很好的契合了人物的身份气质与精神。
  87版本的服装,仔细看实际效果,上到皇宫妃子,下到贩夫走卒,甚至厨娘杂役,他们的服饰不但合乎身份,而且看起来就是量体裁衣,对比其他古装影视剧,看起来就是一团布包裹在身上的感觉。效果天差地别!
  87版本《红楼梦》的服饰可以说是一部宋明清服饰教科书。
  然而,也由于三年时间太专心于工作,与丈夫感情破裂离婚。
  史延芹为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设计的2700多套服饰,曾使亿万观众大饱眼福,也受到了老一辈服饰专家和历史、民俗学专家的好评,被称之为中国电视剧从通俗艺术走向精品艺术转折点的标志。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服装后来曾到香港展出,可惜回途中不慎失火大部烧掉,仅剩的几套服饰后来放在北京大观园永久展览,供人观赏。
  《红楼梦》服装设计成功后,史延芹名声鹊起,之后《孔子》、《水浒》、《范仲淹》、《李清照》、《汤显祖》、《聊斋》等历史电视连续剧均聘请她为服饰设计师。多次荣获国家级服饰设计大奖。1991年,她作为高级服装设计师从山东省话剧团调到北京中国服饰研究设计中心,负责筹建“中国眼饰艺术博物馆”。

八、化妆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化妆设计师一开始聘的是著名化妆设计师王希钟,因王在已开拍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分不开身,红楼梦剧组便缺了化妆设计师。远在兰州的杨树云从别人处听到消息,便立即带上自己的一些著作和舞剧《丝路花雨》中化妆作品赶到北京红楼梦剧组所在地,毛遂自荐要求担任红楼梦化妆设计师。经过试装,为剧组肯定,于1984年7月28日,杨树云被剧组正式聘任。
  导演王扶林对杨说:你设计的舞剧《丝路花雨》造型很成功,贴切地体现了唐风唐韵,但不能用于《红楼梦》。电视剧《红楼梦》要再现明清时代妇女的真实生活,要一些创新的艺术真实,还要考虑到今天观众能否接受。要闯出电视剧《红楼梦》特殊风格的妆。
  杨树云,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化装艺术家,在业界以塑造古代造型著称,有“天下第一梳”之美誉。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之前,任1979年舞剧“丝路花雨”的化妆设计师。对中国古代化装造型有深入研究。
  电视剧《红楼梦》众多人物的造型设计是杨树云花费了巨大心血的作品。曹雪芹对大观园人物大多有具体的艺术性的描述,但如何把这些艺术性描述展现出来,杨树云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探索和创造。
  例如,曹雪芹描述林黛玉的两行“似蹙非蹙罥烟眉”是林黛玉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个“罥烟眉”到底是什么样的眉?为了眉形,杨树云查阅大量古籍资料,从《红楼梦图咏》、《晓雨即事》、《西京杂记》、到《杨太真外传》到《后汉书》、《庄子·天运》等等。杨树云从中理解到:罥,即挂。罥烟眉,指眉毛像中国山水画中挂在山腰上的青烟。于是他大胆设计出细如一根线的一字眉。从而很好表现了林黛玉那种似蹙非蹙的气质。这种一字眉,杨树云广泛用在所有大观园女孩子们身上,取得了古典美女造型的很好效果。
  对不同人物,眉形处理也根据人物性格有变化。例如王熙凤的造型是参考了《雍正十二妃》中第七妃的造型,这一点当时还是沈从文建议他的。他经过多次试妆,确定王熙凤一定要画那种上扬的挑眉。并且化妆时,还将演员的鬓角两边头发编成小辫,往后拉吊于头顶以显原著中“柳叶吊梢眉”之效。这种眉形出来,王熙凤的强大气场就有了。
  在其他人,如薛宝钗的冷静温婉,晴雯的活泼、袭人的温良、紫鹃的义气,都在杨树云的化妆下都得到很好表现。
  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情绪下的化妆,杨树云都做了细致的处理,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情节、情分有了高度协和。
  杨树云的化妆技术真可说是炉火纯青,有点石成金的功效。在欧阳奋强正式试镜的那天,杨树云将一个生活中几乎完全没有贾宝玉影子的欧阳硬是化妆成风度翩翩的富贵多情公子,可见其功力之深。也就是那天杨树云的表演征服了剧组,拍板正式聘请他为《红楼梦》剧组化妆设计师。
  杨树云的化妆也决定了另一位演员的命运。当时贾母的演员尚未确定,初步选出的演员试镜都不大满意,这成了王导的心病。杨树云来后,王导对杨说:“(老演员)李婷的戏很好,用你的化妆手段使她外形接近贾母,我就用她”。李婷当时已61岁,在剧组原分配角色是水月庵姑子静虚。她也是演员培训班的表演教师。当时李婷刚从鼓浪屿拍完《玉石麒麟》外景地回来,皮肤又黑又粗糙,确实与《红楼梦》中的养尊处优而又极具威严的贾母形象相差较远。杨树云施展功夫,将李婷皮肤化妆成具高贵感觉的细白,将下垂的眼角拉起成古典却月眉,加高鼻梁,精心梳理满头银发,终于,一位福寿双全、安福尊荣的红楼梦老祖宗出现了,当即惊动全场,王导也满意地放下了心。李婷也从静虚变成贾府最高掌权者—贾母。加上李婷本人的出色演出,使得87版《红楼梦》的贾母成了经典的贾母形象。




  图 杨树云为李婷化妆(左)及化妆完成的贾母(右)

  红楼二尤的化妆,也凸显了杨树云对《红楼梦》人物的深切理解。




  图中,尤二姐的妆容突出她是温柔可人,尤三姐则通过上扬的眉形、复杂而夸张的发型和头饰、以及大胆的V字领,凸显尤三姐的洒脱和刚毅。
  杨树云的梳头技术也是一绝,有“天下第一梳”之美誉。大观园众姐妹的头型变化极多,都美到极致。王熙凤的超高头髻,对拔高王熙凤威严形象起到良好作用。
  杨树云自己说:“黛玉的发型,吸收了古代“百合分髾髻”的式样,又揉进了“反绾髻”的梳法,犹如一朵盛开的百合花。除此而外还采用了“齐眉穗”、“小垂髫”、“步摇鬓”、“两博鬓”来衬托脸型,表现年龄。黛玉所梳“百合分髾髻”和“步摇鬓”的发型在黛玉进府一集里就可以看到。”




上图为林黛玉初入荣国府,黛玉梳的百合分髾髻、齐眉穗,因尚在服母丧期间,所以步摇鬓上的头绳是白色的。




此图是在大观园中了,所以步摇鬓上的头绳是红色的了,还加了红花。而白玉的发簪是黛玉在全剧中从头到尾都必不可少的头饰,代表她冰清玉洁的情怀。
  下图是贾琏身边三个女人的发型对照。左图王熙凤是正房夫人,高发髻显示威严大气。中图平儿是贾琏得宠的通房大丫鬟,又是大管家王熙凤的代表,有一定权势。但平儿性情平和,行事低调,因此杨树云给了平儿一个平正而略俏丽的头型。右图是后来大老爷赏给贾琏的妾秋桐,性格张扬,头型采用一抹斜,头饰及服饰都略妖冶,显示“狐媚偏能惑主”的性格特征。杨树云将三人的地位、性情的差异表现得淋漓至尽。




  图 王熙凤(左)、平儿(中、秋桐(右)的不同眉形和发饰

  对大观园中的丫鬟、老婆子们,头型和化妆又与正副十二钗有明显区别,显示人物等级关系。


  图 丫鬟们(左)老婆子们(右)


  对杨树云的化妆,开始有些年轻女演员们不是都理解。特别是那时港台影视开始在内地普及,女孩子们多喜欢那种港台烟熏妆。少数演员甚至悄悄将杨树云化的妆私自改为港台妆。王导发现后予以坚决制止。林妹妹陈晓旭私下对杨树云说,她也喜欢那种烟熏妆,杨树云拗不过她,答应在非演出场合给她画一次。于是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中秋《红楼梦》晚会上,杨树云给陈晓旭画了烟熏妆。当时应邀来参加演出的香港演员利智看到陈晓旭的烟熏妆,非常羡慕,也来央请杨树云给她画了同样的妆。由图可见,这种妆确实是漂亮,但就不是《红楼梦》大观园的人物了。


  图 1987年中央电视台中秋《红楼梦》晚会上,陈晓旭的烟熏妆


  从上述对比可见,杨树云设计的《红楼梦》人物妆,是确切符合《红楼梦》特定环境的、不可替代的妆容。

发表于 2018-1-8 22: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甘肃金昌
再不会有这样的经典了,我们恨不得把该剧用一天时间就拍完第二天就播出第三天老板开始数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收藏:15 | 帖子:6647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30-31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