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文苑天地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纪念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30周年
返回列表
查看: 4676|回复: 0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纪念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30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3 06: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泸州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纪念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30周年(一)

                          周汝洪

                     本文内容及图片主要来自下列文献,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宝黛话红楼》,欧阳奋强、陈晓旭、王贵娥,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
             《记忆红楼》,欧阳奋强,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
             《装点红楼梦》,杨树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红楼梦忆》,邓乡云,中华书局,2015.
             《1987,我们的红楼梦》,欧阳奋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衣袂红楼三十载》, 史延芹,文化周刊,2017.7


  《红楼梦》小说,这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小说自诞生以来,为历代华人读者热爱。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人物群像。而将《红楼梦》小说搬上舞台、荧屏,则是《红楼梦》小说诞生以来历代艺人不可抑制愿望。据不完全统计,在清代,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传奇、杂剧有近20多种。到近代,在京剧和各个地方剧种中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红楼梦》戏。其中梅兰芳的《黛玉葬花》、荀慧生的《红楼二尤》等,成为戏曲节目中的精品。进入现代,电影、电视更推动了《红楼梦》影视的发展。自1924年梅兰芳版《黛玉葬花》电影以来,到1987年,《红楼梦》题材的的各类影视作品多达34部。其中大部为取《红楼梦》中宝黛钗爱情故事片段,少数为全剧。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梅兰芳(1924年民新影片公司京剧电影《黛玉葬花》)、周璇(1944年上海中华电影公司电影版《红楼梦》)、乐蒂(1962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电影《红楼梦》)、王文娟(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越剧电影《红楼梦》)、毛舜筠(1977年香港佳视版100集电视剧《红楼梦》)等著名演员饰演的林黛玉形象,和言慧珠(1951年上海国泰影片公司电影《红楼二尤》)、童芷苓(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京剧电影《尤三姐》)饰演的尤三姐形象。
  历史上这些《红楼梦》这些影视剧,因限于条件,都没有能全面反映《红楼梦》原著,人物塑造也离原著较远,
  1987年,由中央电视台历时三年摄制完成的的、王扶林导演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是首次将世界名著《红楼梦》在银屏上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力作,1987年一经播出即引起国内外轰动。至今30年中,已重播了上千次。这部由众多红学大师和专家们倾力打造、剧组全体演职员呕心沥血制作的电视剧,无论从导演,作曲,化妆、服装设计,从道具制景到场地选址,从演员表演到礼仪形表,从对原著的敬畏和重视程度,无一不用心,无一不考究,成为至今无人逾越的经典。
  现在,让我们回忆当年创作团队是如何把这部经典锻炼出来的。

一、缘起


  80年代,十年动乱结束,特别是十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成立不久的中央电视台也开始筹备拍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王扶林是我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他1952年从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今上海戏剧学院前身)毕业就分配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初任广播演员,1954年(23岁)转为广播导演,导演了儿童广播剧《五个杏儿》、《青蛙公主》以及安徒生作品的《皇帝的新衣》。1985年北京电视台成立,王扶林进入电视台任电视剧导演。1958年与胡旭联合执导了报道剧《党救活了他》,1959年和笪远怀执导了三集电视剧《新的一代》,1963年执导电视剧《火种》,并执导多台文艺晚会。十年动乱后,1980年和都郁联合执导了中国首部电视连续剧9集《敌营十八年》。1979年10月,中央电视台派王扶林去英国考察学习,看到BBC播放根据莎士比亚的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很受观众欢迎,老百姓乐此不疲。就想为什么不利用电视这个新媒介来普及中国的古典名著呢?回国后,又看到一个调查报告,说到国内某名牌大学的中文系学生,竟然没看过一部中国的四大名著,国外的名著也只看过一部《红与黑》。这个调查报告让王扶林非常吃惊,他觉得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向中央电视台领导提出要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此提议正合当时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副台长阮若琳的想拍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想法,在他们全力支持下,中央电视台于1981年11月组织召开有关人员和专家专题会议研究《红楼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问题。1982年底成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筹备组,由邓力群任领导小组组长并提出“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八字针。王扶林被任命担任导演。王扶林为此闭关一年,推掉所有其他工作,苦读《红楼梦》原著以及红学家们各种论著,为拍摄做准备。
  中央电视台要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消息一传出,便引起社会各种质疑和反对。
  一种意见认为《红楼梦》是部“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动”圣神的巨著,不能用低俗的文艺形式来表现。这种意见主要来自部分红学家。但大部分红学家都支持《红楼梦》改变成电视连续剧。
  另一种质疑来自电影界,因为已经有多位著名电影导演将《红楼梦》列入了拍摄计划,而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当时在国内才刚发展,导演和资源等都无法与电影界抗衡,被认为是小儿科、连环画,所以质疑中央电视台能否拍好《红楼梦》。
  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戴临风在回忆当时情况时写道:“内部定案尚顺利,传言社会翻了天。你们胆大诚可爱,没把祖宗脸丢完,红学岂可轻易碰,国之瑰宝万世传。标点符号不可动,改成戏文准难堪。更有低俗村头语,难登大雅不予谈。”足见当时压力之大。
  平心而论,当时这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都是出于对《红楼梦》这部世界名著的热爱和保护心理。唯恐其受到亵渎。另外也有对电视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是否能保质保量地阐述《红楼梦》、以及对还没有执导大型电视连续剧成名经验的王扶林导演的能力的担心。显然,这时中央电视台和王扶林都需要有力的支持。
  这时,中国新闻界名宿王芸生(王扶林的岳父)给了王扶林中国红学界泰斗周汝昌的电话,王扶林与周汝昌联系后,得到周汝昌和几乎整个中国红学界的支持。
  时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中国戏剧界泰斗曹禺对王扶林说:“与电影及戏剧相比,电视连续剧是改编《红楼梦》比较理想的艺术形式。像《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巨著,如果仅仅摘取其中一段,或加以浓缩,表示这就是《红楼梦》,那就太对不起曹雪芹的辛勤劳动和民族的“大国宝”了”。
  经过几年论证,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拍摄终于通过立项。
  此时最大阻力来自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陈荒煤得知中央电视台要拍《红楼梦》之后,两次找台里领导开会,要求下马。后来看中央电视台执意要拍,又让他们和当时著名的电影导演合作。可是当时中央电视台势单力薄,如果和电影界的名导们合作,肯定要被吞并了。中央电视台顶住压力,坚持自己拍。
  1983年2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组正式成立,由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副台长阮若琳分任正副组长,王扶林为导演。项目启动。由中央电视台投资500万元。5月成立编剧组,8月成立顾问委员会。同时开始向全国招选演员。

二、高规格的顾问团


  为了将《红楼梦》拍成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中央电视台广泛邀请中国红学界大师来为剧组指导和把关。接到邀请的大师们感到能为这部世界名著搬上屏幕出力,都非常高兴,欣然应邀。这个顾问团名单涵盖了当时大半个红学界的泰斗级、国宝级人物,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王昆仑(1902-1985)    著名红学家,时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40年代曾著作有《红楼梦人物论》。后又曾与女儿王金陵合著昆曲剧本《晴雯》。
  副主任委员王朝闻(1909-)    美学家、文艺评论家、雕塑家。红楼梦研究方面有《论凤姐》(1980年)一书行世。
  顾问:
    朱家溍(1914-2003)    文物专家、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九三学社文教委员会委员。
    成荫(1917-1984)    编剧、导演。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林辰夫(1924-2006)    编剧。首任中国视协电视剧戏曲艺术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编剧常识讲话》、《电视艺术纵论》;主要剧作:《荣誉》、《两家人》等。
    阮若琳(1929-2010)    时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首任中国视协儿童电视艺术研究会会长。
    沈从文(1902-1988)    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作品有《边城》、《中国服饰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红楼梦服饰考证多出其手。
    启功(1912-2005)    书画家、文物鉴定家。九三学社中央顾问。1957年曾应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程乙本作注释。一九六三年撰写《〈红楼梦〉札记》。
    吴世昌(1908-1986)   文学史研究家,红楼梦研究家。著作有《红楼梦探源》(1961年)、《红楼梦探源外编》(1980年)等。
    吴冷西(1919-2002)   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
    周扬(1908-1989)    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周汝昌(1918-2012)   中国红学界泰斗,著作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石头记会真》、《周汝昌红学精品集》等红学专著20多部。
    杨乃济(1934-)    著名中国古代建筑史学家、旅游学家。主要著作:《中国古代建筑史》(1980年)、《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2008年)等。后主持北京大观园设计。
    杨宪益(1914-2009)    著名翻译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国人)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全本《红楼梦》,由于译文准确生动,在国外获得好评,有广泛影响。
    赵寻(1920~2010)    戏剧评论家。时任文化部艺术期刊领导组组长,中国视协常务副主席。
    钟惦棐(1919-1987)    影视评论家。
    曹禺(1910-1996)    中国著名剧作家。《雷雨》、《日出》作者。时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蒋和森(1928-1996)     红学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著有《贾宝玉论》(1955年)、《林黛玉论》(1956年)、《红楼梦论稿》(1959年)、《红楼梦概说》(1979年)等。
    戴临风(1920-2009)    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








    图 1984年,《红楼梦》剧组培训班开学典礼

  时以广电部部长身份列名于顾问团中的吴冷西,实际是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常亲自到剧组与演职员们交流指导。没有列在顾问团名单中的的文化部部长王蒙也常到剧组指导交流。人大委员长万里曾轻车简从,没跟任何人打招呼便来到剧组视察演员拍戏。
  没有名列顾问团名单的、与红学泰斗周汝昌齐名的另一位红学大师冯其庸,也常到剧组,并亲任培训班讲课导师。
  这样高规格的顾问团,在中国影剧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这些大师们在没有报酬(报酬是15元人民币,而且不是现金,是用一只北京地产的价值15元的景泰蓝瓷瓶作抵)的条件下,不辞劳苦,一丝不苟地亲自参与了剧本编审指导、演员培训、拍摄审看等工作。
    高层领导和众多大师们的直接介入坐镇,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成功的基本保证。

三、剧本坚持忠于原著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编剧是由红学家、中国红学会秘书长胡文彬向王扶林推荐的周雷、周岭、刘耕路。三人均曾对《红楼梦》做过深入研究,当时都已可称得上是《红楼梦》研究方面的专家。
  1983年初,由周雷、刘耕路、周岭组成了编剧组;1983年夏秋之间,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副台长阮若琳主持召开了剧本大纲论证会,王扶林导演提出剧本要遵循原著,不可新编。王扶林说:谁能写得过曹雪芹?能拍得忠于原著,就已经很难得了。
  会议对《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将怎样解读原著,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如何取舍等,进行了仔细的、长达7天的探讨论争,最后统一思想,定下“忠于原著,重视续作”八字原则,将《红楼梦》定性为“现实主义作品”,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透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全面反映封建社会。
  忠于原著,是拍好古典名著的基本原则。纵观国内外拍摄古典名著的影视作品,凡能成功、能成为经典流传的,无不是坚持终于原著。如国外著名电影《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简·爱》、《乱世佳人》等等,都因忠于原著,无不成为经典。反之,凡是对原著任意改编,自以为能超过前辈大师的,都是短命、很快为历史抛弃。
  编剧分工:周雷、刘耕路负责前80回剧本,周岭负责后40回剧本。剧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到1986年1月最终定稿,历时两年零二个月。在此期间,周汝昌、吴世昌、朱家溍、杨乃济、阮若琳、王立平、戴临风、导演王扶林等人都对剧本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全剧本最终由周岭统一修改并定稿。
  剧本的难点一是由于限于篇幅(原预计拍摄25集,后扩展成36集),对原著中的情节需要取舍。取什么舍什么,很费斟酌(当时定的大原则是虚幻的不拍,因此太虚幻境等一律免去)。
  难点之二是如何对待《红楼梦》原著后40回。《红楼梦》原著前80回是曹雪芹原稿,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续作篡改了宝玉、黛玉、宝钗、史湘云等主要人物的品格,情节和命运;将曹雪芹原提示的贾、史、薛、王四大家族和整体故事的悲剧结局,改为贾家沐皇恩、延世泽,家道复兴、繁盛;史湘云悲惨被删,宝玉从叛逆转变为顺从的奴才,进而出家,得道成仙,极力美化封建社会制度。“不说别的,后40回里,有二十二回半,男主人公(贾宝玉)都是一个丢失通灵玉的傻子,拍成电视剧,谁也不愿意看”(编剧如是说)。因此剧组倾向于适当改编。
  续作完整的120回版本,为市面实际通行、人们能见到的《红楼梦》全书。因此,如何处理后40回,后40集究竟如何拍是一个有高度风险的难题。
  为了规避风险,剧组曾经设想想过A版、B版的方案:A版对后40回进行颠覆性的改编,采取“重视续作”的原则,续作中凡与原著相契合处就采用,悖谬处则摒弃,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线和脂砚斋批语提示,参考续作和红学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合理构想后四十回的故事。B版则严格遵照广为流传的120回本。剧组和顾问团倾向于A版,因此先拍,B版后拍。但到了拍摄后期,资金已严重不足,无法完成两个版本制作。最后由戴临风拍板:按A版拍摄一个版本。
  后40回编剧周岭呕心沥血,历时3个月完成剧本。包括周汝昌在内的全体顾问委员会专家,对这部分剧本几乎逐字逐句审看,不许有任何错误出现。他们向周岭提出了无数条修改意见,周岭逐条接受,反复砥砺。直到1985年,顾问团才全体通过了后40回的剧本。
  完成的后40回剧本与原续作主要不同点是:宝玉不痴、没有掉包计。宝玉因送探春远嫁,回程途中遇劫,黛玉听信误传宝玉已死,因而发病吐血而亡。之后宝玉领元妃懿旨与宝钗完婚。元妃薨,贾母去世,贾府被抄,贾赦、贾政、宝玉等入狱;凤姐在羁留所大雪中死去,后宝玉被释,流落街头,遇到坠入青楼的湘云;宝玉流浪乞讨,巧入遇蒋玉函、袭人,夫妇二人想让宝玉与薛宝钗团聚,但宝玉已心如死灰。宝钗赶到,只见到被丢下的金锁。白茫茫大地中响起踏雪声,宝玉消失在天际荒野中。
  完成的后40回剧本原为14集,最终由于资金短缺,只挑着拍了6集。因此造成情节跳跃,黛玉之死交代得不很清楚,袭人被逐也没有了,贾芸求助北静王的片段也没有等等缺陷。
  剧本中人物对白,编剧们不拘泥于原著,而是使其中的一些对白等更适合以电视剧语言,台词听上去耐听、隽永,体现出细节的推敲,也更易被观众接受。至于情节的取舍,也大体到位,后40回的改编,也都基本反映了曹雪芹原著内在神韵。

四、演员海选


  剧本开始创作,就开始遴选演员。导演王扶林说:“《红楼梦》写的人物年龄都比较小,所以我就特别强调这个演员的素质,要求他纯,要求他真,要求他善,要求他美。不把演技放在第一位,看重的是这个人的素质以及他的表演潜力。所以,进剧组的不管是主要演员还是次要演员,基本上都没有上过镜头,或者是没有演过戏的,或者不是文艺这个圈子里的。”
  按这个年龄原则,基本排除了已成名演员。全国海选分登报接受自荐报名和派人赴各地招募两种方式。
  当时还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信息十分闭塞。但《人民日报》登出《红楼梦》剧组海选演员的消息后,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引起热潮。各地寄到剧组的自荐信达上万封,堆积如山。当时尤氏扮演者王贵娥被任命专职拆阅来信:差不多的留下待选,不行的原址退回。在成麻袋上万封的自荐信中,只有一个人成功了,就是陈晓旭。
  陈晓旭当时是鞍山话剧团的一名19岁的女演员。一天,《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陈玙到陈晓旭家里和她父亲聊天,说央视要拍《红楼梦》,建议陈晓旭可以去试试。陈晓旭开始并不在意,她当时的男朋友毕彦君(就是后来在2001年版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饰演白景琦的爸爸白颖轩的那位演员)鼓励他说:你就是林黛玉,去报名吧!陈晓旭于是将简历、自己的画报封面照相和她发表在报纸上的小诗“柳絮”寄给了《红楼梦》剧组。负责拆阅来信王贵娥的读了信,一下子就记住了她,王扶林看了后觉得陈晓旭虽然和心目中的林黛玉还有点距离,但是她能写诗,这一点很难得,如果没有点儿诗人气质,再好的演员也演不好林黛玉。于是给她回复了一封信,告诉她:可以来北京找我,如果成,剧组给报销差旅费,如果不成,差旅费自理。陈晓旭来了,王扶林见了面,觉得她的气质很好,也很纤弱,形象符合大观园女孩要求,于是留下了她。
  派出赴各地招募演员的是由三人(姑且称为海选组吧)。王导给他们定的标准是:年龄小于23岁、俊俏、美貌,有古典气质,有无表演经验可不考虑。海选组到全国各地剧团、文艺演出单位、学校、工厂等所有女孩聚集、可能出美女的地方,把年龄、气质合适的人叫出来,通过观看他们的表演进行初筛,其中一些优秀的直接带回北京。还不肯定的,就把他们的表演录像寄回。海选组历时三个月,从各地选出150多人,最后由导演王扶林和剧组选出年龄、气质符合要求的50多人,进驻圆明园培训班。
  选出人员中有电影演员:西安电影制片厂—陈剑月(尤三姐)、潇湘电影制片—张玉屏;有话剧演员:昆明市话剧团演员—周月(尤三姐后),歌舞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王羊(薛宝琴)、成都战旗歌舞团—张莉(薛宝钗)。
  较多是戏剧演员或学员:四川省川剧院—邓婕(王熙凤),安徽省黄梅戏团—袁枚(袭人)、安庆黄梅戏团—沈琳(平儿)、马广儒(贾瑞),安庆黄梅戏三团—郭霄珍(史湘云),江苏省扬剧团—侯长荣(北静王)、沈璐(平儿),北京红旗越剧团—胡泽红(师从王文娟,在剧中饰惜春),中央戏曲学院—张静林(安雯,京剧,张君秋学生,饰晴雯),黑龙江艺术学院(京剧)—沈璐(秋桐),浙江省昆剧团—钮晓晴(五儿),北京戏曲学校昆曲班—魏春荣(袭人表妹,时年14岁,长大后成著名北昆名家)、
  还有一些来自非文艺单位、没有表演经验的普通人:金莉莉(迎春-前)是杭州郊区人民公社的接线员,牟一(迎春-后)是成都汽车公司劳资科的小干事,张蕾(秦可卿)是国防科工委情报所的干事等等。
  还有个别人被选上纯属偶然:张迎玖(金钏)当时还是中学生,一次到剧组探班,被王扶林一眼看中,便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剧组。高宏亮那年(23岁)刚从吉林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一天舞蹈老师让他送一个剧本到北影,因长得太帅,半路上被《红楼梦》的副导演潘星星盯上,一路跟着他,并弄到了他的联系方式,从此召入剧组(原拟饰演宝玉,因年龄偏大,改演了风流帅气的贾琏)。
  演员当中,最难找的是贾宝玉的扮演者。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十几岁的少年、相貌清秀,端正富贵、风流倜傥,又纯洁无暇,这样的男孩子,不是当代社会孕育得出来的。所以历来《红楼梦》影剧中的贾宝玉大多由女演员反串。当时名剧作家吴祖光就对王扶林说过:“我觉得贾宝玉最难找,贾宝玉还没有生出来呢!他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人物,现实生活中哪儿去找?你们万一拍不成,就是因为贾宝玉找不着”。
  开始是安庆黄梅戏演员马广儒,自报要演贾宝玉,但因为长年演戏上妆,脸上全是痘,不符合宝玉形象(后饰演贾瑞)。后来是来自中国戏曲学院学了8年京剧的黄大年,17岁,形象也可以,试镜时和陈晓旭、张莉、郭宵珍、金莉莉都组对演过小品,试的全是宝玉的戏。王扶林对他的外形很满意,可是,半年后王扶林再次见到他时,黄大年从一米六几一下子蹿到了一米七二。贾宝玉不能太高,王扶林只好放弃。
  直到第一期学员培训班结束时,宝玉还没找到,有人建议找个女演员女扮男装。但王扶林坚决反对:“贾宝玉是个男儿,越剧可以女扮男装,生活剧却断然不可。女孩身上的男儿气和男孩身上的女子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于是再次登报招聘,又引来上万封自荐信和电话,但通通不合格。
  这时,早已进剧组的侯长荣一天对同在培训班的张玉屏说:“我看过你主演的电影《虹》,电影里演你弟弟的那个演员我觉得合适演宝玉”,一语惊醒梦中人。张玉屏也觉得长着一张娃娃脸、个头不高,有表演经验的欧阳奋强很符合王导对宝玉演员的要求,于是便向王扶林推荐。当时她手头没有欧阳的照片,王导一时难以定夺,不置可否。适逢王导要带邓婕赴成都等地选外景,于是临别时张玉屏再三求导演和叮嘱邓婕,到成都后务必和欧阳见见面。


图  1982年潇湘电影制片电影《虹》中姜恕(张玉屏)和姜豪(欧阳奋强)姐弟俩


  到成都后,邓婕来到欧阳家,适逢欧阳外出,便留了张字条:“欧阳,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想见你,明天上午十点钟到锦江宾馆来,我在门口等你。邓婕”。欧阳深夜十一点多回来看到纸条(邓婕是欧阳奋强早年去四川省川剧团学习时认识的,欧阳也知道邓婕已被选定饰演王熙凤),便连夜赶到锦江宾馆,这时已12点多了,王导还在伏案工作,见欧阳赶来,高兴地与他谈起来,经过交谈,王导觉得这个长着张娃娃脸、“演大人嫌小、演小孩嫌大”的欧阳有潜质,可能是个理想人选,便让他去北京试镜头。但欧阳自己对自己能否演贾宝玉根本没想过,何况他在峨眉电影厂坐了多年冷板凳、好容易在电影《女炊事班长》里一个有台词的角色,于是推辞说:“我很忙没时间。”王扶林说,让他坐飞机到北京试镜头,剧组负责报销。19岁的欧阳从来没坐过飞机,一听能坐飞机,马上来了兴趣,便答应了。到京后,人们听说欧阳是来试宝玉的,看他那大大咧咧、衣着随便的样子,哪有贾宝玉的影子?都表示怀疑。只有张玉屏积极陪着这个“弟弟”,让他熟悉资料和环境,陪她排小品。
  1984年7月15日,欧阳和来自北京、南京、成都等地的其它十二个“贾宝玉"一起试镜头。张玉屏亲自搭档给欧阳配戏。欧阳饰宝玉,张玉屏饰黛玉,演了“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段小品。欧阳原先和张玉屏就有一起演姐弟的经历,感情容易入戏,在镜头前的表演自然松弛,落落大方,那种寓深情于淡泊的意态刻划得维妙维肖。而且欧阳化妆出来后的形象与生活中形象完全判若两人,真是玉树临风、顾盼生情,最难得的是一双眼睛清澈纯净,很接近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形象。剧组观看录像后,普遍认为在十三个候选人中,欧阳的形像和表演最贴近宝玉。7月23日,再次试镜宝玉,由新来的化妆设计师杨树云亲自化妆,这次宝玉更是出彩。7月28日上午,中央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人阮若琳、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和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组领导小组成员一起审看了录像资料。一致认定他就是理想的贾宝玉扮演者。


  图 欧阳奋强

       张玉屏在培训班期间学习成绩很好,是剧组最早确定的史湘云人选。后来因考上中国铁路文工团,为了生活,她放弃了饰演史湘云的机会,离开了剧组(史湘云一角后来由郭霄珍接替)。


图 张玉屏(左)及她在剧组饰史湘云的定妆照


  王熙凤的人选,也是《红楼梦》成败的关键之一。央视开始曾考虑邀请刘晓庆或者张曼玉来扮演王熙凤,但她们太贵出不起钱,才作罢。最后选了邓婕和乐韵作为候选。

五、拍摄前的演员培训


  由于新组成的演员队伍来自五湖四海、原本的职业五花八门,除了剧团演员外,还有营业员、人民公社接线员等等,水平参差不齐。而且这批20来岁的年轻人,由于十年动乱的原因,大部分人对古典名著《红楼梦》原著也知之甚少。要让这批演员演绎世界名著《红楼梦》,显然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将这些现代姑娘小伙们,熏陶成剧情需要的大观园人物。
  培训内容为听导师讲课和表演训练两大部分。为学员们讲课的老师,有著名红学家、以及其他专家学者,和编导组的编剧。其中,红学泰斗周汝昌亲自讲“《红楼梦》原著的优与续书的劣”:美学家王朝闻讲“怎样正确理解《红楼梦》的角色”;红学家李希凡讲“《红楼梦》的历史背景”;红学家胡文彬讲“国内外红学研究概况”,文物专家、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朱家溍讲述“《红楼梦》中的北方生活习俗”;民俗学家邓云乡讲“南方生活习俗”;编剧周雷讲“红学概论”;编剧刘耕路讲“《红楼梦》的诗词歌赋”;编剧周岭讲“《红楼梦》的主要人物”。现在来看,这个教师团真是豪华之至。这些20岁左右年轻人有幸在什么大学都很难听到的这么多大师级红学家的亲自授课,带领他们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从此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有学员们都在如饥似渴地听各方面的专家讲课,认真记笔记。课余时间排小品练习,休息时间他们都在推敲角色,努力完成自己的角色塑造。
  除讲课外,同时由专业导师教表演技术和明清大户人家行止礼节,学习古典礼仪,更有艺术老师讲授琴曲棋经,书法画技。
  三个多月下来,演员们不但熟读了《红楼梦》原著的故事,深入理解原著的艺术价值,精神寄托,人物分析。学习了古装表演技术。经过严格训练,青年演员们将明清大户人家行止礼节溶入骨髓,成为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举手投足,中规中矩,俨然化身为《红楼梦》中人。后来实际拍摄中,这些方面都不用导演提点指导。


  图  初进《红楼梦》剧组的学员们





  图 1984年《红楼梦》剧组四主演(左起:欧阳奋强(贾宝玉)、张莉(薛宝钗)、陈晓旭(林黛玉)、邓婕(王熙凤))

  演员们在琴棋书画方面都很有收获,黛玉、探春等剧中有用毛笔书写的地方,都不用替身,自己完成。黛玉的戏中有抚琴镜头,为此陈晓旭专程到中央音乐学院请专业导师手把手教,拍摄时不用替身,表演得优雅自如。
  培训班后期,训练进入了《红楼梦》片段表演,最后进入定角色阶段。每一个角色都由导演和演员双向选择,确定备选的几人后,剧组组织若干次化妆录像,让演员凭借一件服饰、一个头饰、一样道具进入角色。
  学习结束,由顾问团专家、编导组和剧组领导三结合班子根据角色需要、结合演员个体特质、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和小品演出的效果,对演员进行角色分配。
  贾宝玉角色,前面已述,自欧阳奋强来后,便定了他。原先预选的马广瑞,分配了贾瑞。另外一个中国戏曲学员的学生黄大年,原先王导看中他的外形、气质,来剧组排演过一些宝玉的小品。但因身材过高,演宝玉不合适,安排演秦钟,但他本人因不放弃学校学习,便离开了剧组。
  黛玉的候选开始有5人:按初选顺位次序为:张蕾、张静林(安雯)、陈晓旭、沈璐、王晓洁。排名第一的美貌的张蕾因为当时已近而立之年,年龄不符,皮肤也差些,被定为 “擅风情,秉月貌”的秦可卿。陈晓旭因年轻、有诗人气质,她也是那些演员中唯一在进组之前就读过《红楼梦》并且写过人物分析的,因此以微弱优势胜出,成为林黛玉的最终人选。排在第二顺位的张静林是京剧大师张君秋的关门弟子,貌美心高,成了聪明灵巧的晴雯。最有意思的是沈璐,因为在剧组联欢会上被怂恿跳了一曲狂野的迪斯科,被导演从黛玉组排除,成为刁钻泼辣的秋桐。王晓洁两腮有点大,最后饰演宝珠。学习期间试过林黛玉的还有胡泽红,她性格活泼,落选林黛玉后,被安排演了惜春。
  宝钗组的原定人选是成梅(后饰演元春)、郭霄珍(后饰演湘云)、袁玫(后饰演袭人),做小品出来都不甚满意,又推翻重来,原本是紫鹃人选的张莉才被考虑。张莉进剧组时自报的是做场记,因聪明大气、行为得体,特别是那双有灵光的眼睛,剧组认为她演个丫鬟实在可惜,最后被提拔为艳冠群芳的“宝姑娘”薛宝钗。
  性情高傲的沈琳,被当成妙玉带来剧组,最后饰演俏平儿。
  王熙凤角色原定第一人选是演员班中最美貌的、长着一双丹凤眼的乐韵(曾在电影《大桥下面》、电视剧《相逢在大篷车上》、电影《通缉令》有出色演出),因被香港影星罗烈所骗,坚持弃演,和罗去香港。于是只有毛遂自荐的邓婕。开始剧组多数人认为邓婕个矮,皮黑,而且不算漂亮,但邓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千方百计把凤姐那种居高临下、能干泼辣的劲头表演出来。因此赢得了王导的赞许。王导认为邓婕气场大、会演戏,最终拍版决定由邓婕出演王熙凤。王熙凤另一候选周月原是深圳电视台主持人,身材高大,后来饰演尤三姐。
  郭霄珍凭黄梅戏电影《杜鹃女》的一张剧照获得史湘云角色。史湘云角色原定的是张玉屏,但她因在培训班期间考上了中国铁路文工团,离开了剧组。至今人们都为她惋惜,如不离开,她的人生将会大大不同。但她极力推荐欧阳奋强,才使得我们有了经典的贾宝玉,功不可没。张玉屏的离开,打乱了原有的演员格局:她的史湘云角色由饰演袭人的郭霄珍替上,而袭人一角则由原饰鸳鸯的袁玫(安徽省黄梅戏界与马兰、吴琼等齐名的 “五朵金花”之一)饰演,鸳鸯则由彩云郑峥补上,彩云又由原侍书的饰演者李曼饰演。这一调整,也成就了郭霄珍、袁玫、郑峥。
  侯长荣扮相俊美,王扶林对他的外形极为满意,原想让他演宝玉,可惜他身高有一米八,不能演少年。于是演了北静王和柳湘莲两个角色。
  其他成年角色都是原先基本确定的:其中李婷的贾母、沙玉华的刘姥姥、李颉的贾赦等等,选择都都很到位。
  从上述可以看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演员选角问题上,没有什么“潜规则”,人人为《红楼梦》剧组服务,为剧情需要服务,没有演员大于剧情的情况发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收藏:15 | 帖子:6647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30-3110028